搜索

讲述千年文化  启发无限未来

守护锦绣经纬  传播丝路芬芳

新闻详情

城市记忆丨百年老档案揭秘南京云锦工艺精华 留住南京记忆

发表时间:2020-01-05 15:24

作者: 翟羽 王伟

“锦”在古代丝织物中,代表最高技术水平,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

南京云锦是口口相传的工艺,技术都在人身上。然而,南京市档案馆在封存已久的档案里却发现了惊喜——部分珍贵档案揭示了南京云锦史上一家重要企业南京中兴源丝织厂的发展历史,及其工艺精华。

微信图片_20200909152438.jpg

20世纪80年代,南京云锦远销蒙古、古巴、意大利等国家,每年为国家创汇好几百万美元。中兴源丝织厂的云锦海外扬名,仅1980年一年就接待外宾50次。这是中兴源工会干事余成源创作的《欢迎外宾》 余春兰供图


几经辗转,云锦珍档依旧完好

南京的工业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号称“远东第一大厂”的永利铔厂、建材工业的杰出代表江南水泥厂、云锦工艺集大成者中兴源丝织厂……都是南京所拥有的中国民族工业代表性企业。

说起中兴源丝织厂,很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但它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接南京云锦的辉煌,又在南京云锦濒临灭绝的时候保留下了这支“艺脉”。

南京市档案馆史料开发利用处副处长王伟告诉记者,1997年中兴源和同属轻纺集团的几个厂合并,老厂区的一些东西也搬到了河西应天大街的一个纱厂里,由托管中心专门处理善后事宜。

“2009年,我参与了中兴源的档案接收工作,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近3000卷,而且大多保存完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和声像档案,对我们揭示云锦工艺有非常大的帮助。”王伟说,中兴源档案也是南京市档案馆当时接收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档案。

微信图片_20200909152500.jpg

中兴源丝织厂的云锦意匠稿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要知道,很久以来云锦的传承都是靠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而中兴源丝织厂的这套档案却记录着云锦工艺的“核心机密”。就拿这数百种产品的样品和近千张云锦图纸(也叫“意匠稿”)来说,其中详细收录了每种产品的样品、品名、总编号、时间、原料、密度、门幅、重量、零售价、花样尺寸等重要信息……时至今日,通过这些珍贵的云锦档案我们仍然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奇巧构思和精湛技艺。

微信图片_20200909152518.jpg

中兴源丝织厂生产的《松鹤牌南京云锦》在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金陵有锦,吸引外地商号来宁

历史上,云锦虽产于南京,但其主要市场却在北方。南京市档案馆所藏资料中,对于云锦业的情况,有如下记载:“按锦业最盛时代,当推前清康(熙)、乾(隆)两帝在位时为极。除皇帝、亲王必用外,兼答谢越南、朝鲜等国赠礼之需,复售与住坐南京之富商大贾,运往蒙古及西藏等处。”

云锦织造业,也为南京人提供无数就业机会。早在康熙、乾隆年间就有民间云锦机房两百余家。档案记载:“据世职斯业者云,当极盛时代,织锦机户约二百余家,每家机数二三张至五六张不等,十张以上者几稀。每年出品总数约值银二百余万两,依此求生活之工人如织染、绘图、挑花者等等,当有万数千。”

根据现有档案,中兴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4年“正源兴”商号,这么算来,中兴源已有146岁了。

“以前北京帮为了向南京的织坊收购或定制各种花色的云锦织料,就在南京开设分号。正源兴就是其中一家。”王伟说,清朝末年官办织造机构取消以后,宫廷、宗教寺庙、达官显贵依然对云锦有强烈的需求,因此依然有众多北京商号来南京开设分号,收购云锦,正源兴就是其中一家。

专营绸缎绣货的正源兴原本只是个“外来户”,哪知道,它越做越大,逐渐垄断了南京云锦市场,后来干脆在朝天宫附近的绒庄街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厂。

薪火相传,濒临灭绝之际保留下一支“艺脉”

抗战的爆发导致了正源兴业务不振,其下全部机构不得不分拆解散。直至1948年,部分股东才在南京重组了中兴源。然而此时丝织厂仅存4台织机,8名工人。

王伟说:“在南京,云锦奄奄一息、濒临灭绝的时候,是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仅存的四台织布机还在生产云锦,让云锦工艺没有在那个年代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丝绸工业非常重视和关怀,积极挽救民族工艺,大力扶植传统优良产品云锦。1956年1月1日,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11家丝绸小厂合并,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定名“南京中兴源丝织厂”。

中兴源保留下的“火种”,也对后来云锦研究所的建立提供了帮助。1956年埃及艺术展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看了他们的织锦工艺后问起南京的云锦。恰好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在现场,总理握着张道一的手说:“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1957年云锦研究所成立了,美术家、教育家陈之佛被特邀为名誉组长,当时云锦研究所从中兴源丝织厂、老艺人那里征集到近千幅云锦图案设计稿。

技术创新,20世纪70年代就使用机器织锦

虽然中兴源丝织厂当年生产的产品实物很多已经踪迹难觅了,但南京市档案馆发现的这一箱箱云锦意匠稿,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渗透进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里。

在那个年代,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是一个热点事件,极大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创作热情,丝织行业也深受影响。中兴源丝织厂紧跟潮流,将云锦技艺服务于创新题材,创作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主题的云锦作品。今天回顾这幅作品,依然极具创意性和时代感。

微信图片_20200909152546.jpg

《南京长江大桥》云锦意匠稿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创新一直是中兴源丝织厂的追求。早在1973年,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就开始尝试用机械化的方式生产云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兴源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产品——彩库锦和渐变绸,都可以用电机进行生产。

不过云锦的精髓却依旧保留在一代代中兴源人的手中。中兴源的老人告诉记者,机器织造的云锦相对手工织造的产品,在色彩丰富程度上稍微逊色点。手工织造的云锦,同一纬线上可以织出多种颜色,这也就是所谓的“逐花异色”;而机器一梭子下去,纬线上往往只能是同一种颜色。

中兴源丝织厂一角 余春兰供图

作者单位:紫金山新闻
责任编辑:王小茜 苏芳 蒋志初



分享到:
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官方网站
首页                参观指南                    展览介绍                   社会服务                   文创开发                   馆藏展示                   馆务公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