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的价值不仅在于“寸金寸锦”,更在于南京现有的很多非遗项目都与它相生、相伴。例如,南京白局、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织工在大花楼织机上一待就是许久,非常枯燥。为了打发时间,云锦工人劳作时口唱小曲,自娱自乐,如此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2018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这天,云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在央视《非遗公开课》上特意介绍了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白局。
白局是云锦机坊工人一边劳动一边说唱的表演形式。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用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极具浓郁南京特色。他们会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
其实,在信息匮乏的当年,白局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充当了广播宣传的角色。因此,通过白局唱新闻的方式很快就在工人当中流行起来。如《倒文德桥》:光绪三十一年上,南京城出了新闻事一桩。/要问什么事?夫子庙西里轰东倒呀倒栏杆……多年的木头栏杆,基本已腐烂。/来的人多分量重,经不住人挤扛。/忽然,叭叉一声响,恨不得长翅膀……
这段唱词就向人们生动再现了光绪三十一年端午节老百姓争看赛龙舟,挤断夫子庙文德桥一事。
在云锦最红火的时候,纺织工人众多,收入也都不错,所以当时唱白局都是摆场子不收钱,所谓“白摆一回唱局”,故称“白局”。
抛梭打纬万千次,霓彩云裳方始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云锦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没有真金线,云锦就没有“生命”。在工艺上,云锦是一种大量用金线、银线,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的提花丝织物。
与金箔相比,金线虽只是金箔生产中的附加产品,其制作工艺却远比金箔复杂。据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耿奇介绍,金线是将金箔贴在特殊的纸张上,用雨花石或玛瑙石抛光后切成丝,再将其捻成圆的金线。从做纸、做粉到终成金线,前后一共有12道工艺,才能将金箔搓成直径不到1毫米的细线。
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真金线唯一的销路就是卖给云锦生产企业,用于“夹金织银”工艺。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真金线的作坊主要分布在南京龙潭镇沿江带子洲的农村。最盛时,带子洲的金线作坊号称“绵延五里”,昼夜灯火不息地生产金线。现在博物馆陈列的帝王、官员服装、少数民族服饰上的金线大都是龙潭一带生产的。